随便谈谈我对《图画展览会》这部钢琴大作的理解,顺便联系一下拉威尔的配器,但是手头没有总谱,上次看总谱得追溯到高三的数学课上,所以就把印象深刻的提一提吧。
〇、漫步:
开头两小节音符上都有小横线,大多是高调的强奏,拉威尔配器用的小号,毫无异议。但是为了强调对比,第三小节突然萎下去就不对了哇!这里作曲家已经配上了和声,完成了对比的准备,演奏者只需要顺着走下去了就行了,不需要专门做什么处理的。事实上好的作品不用演奏者费太多心机去让它变得有趣,因为它们要本身就是写好了的,意图应当从谱面直接能读出来。演奏者需要花功夫去思考如何准确的实现这个意图,而不是另辟蹊径,更不是把本来就很平庸的作品硬搞出点什么名堂来。从这点上说,莫扎特、海顿及其同辈的大多数作品都不算好作品,以至于当代的演奏家们都在挖空心思去表现,而学生都感到“困难”,因为很容易演奏的无趣。言归正传,之后的和声和织体的变化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精彩。演奏者要做的主要就是分句,因为作曲家后来懒了,都用一个6/4拍了。
一、侏儒:
这首钢琴独奏确实没有太多的效果,拉威尔的配器则有非常的丰富的音色,用了鞭子(我记得整个套曲就这里响了一次)、钢片琴等等。结尾前的两个和弦拉威尔采用了圆号的阻塞音和弱音器的小号,效果不错。但是钢琴弹出来不可能那么尖锐,因为这和弦太和谐了。
二、古堡:
毫无疑问,低音持续的节奏是此曲最大的特点。越平稳越好。今天的演奏在高声部起句时出现了郎朗式抽风,不喜欢!
三、游戏:
虽然是Allegretto non troppo,但是那个跳音还是有难度的,而且双手跨度都不小,我要弹的话只能两手互相帮忙。当然这个跳音被拉威尔放在木管上那是游刃有余了。
四、牛车:
这首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左手那个低音从一开始就是ff,还有小横线。这里完全没有必要突出右手的旋律,尤其是一开始,最好就是同等音量,哪怕就是被盖住,到后面高潮时自然会出来,因为音区提高了,还加了八度和弦。形象的说,这里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低音模仿的牛车的吱呀声,所以可以毫不留情的让歌唱性的旋律淹没在其中。话说我最近弹《夜之和谐》也是想这样处理,最后说说。
五、鸟:
越跳越好,虽然谱面上没有点点或者角角。
六、胖子和瘦子:
这里就是对比要强烈了。胖子的64分音符也不要太匆忙。瘦子有点麻烦,因为低音持续需要踏板,但是踏板下去之后密集的音符就不显得瘦了。拉威尔用的弱音器小号估计是最好的选择。
七、集市:
手腕尽量抖快一点吧,这种音型真的不是钢琴的长项。个人觉得拉威尔配器的两点在那个钟琴敲出来的大二度,当然整体的色彩也是很丰富的。有一个小问题就是,谱面上在正拍上标有f,意味着这个音要强调,而此时过分突出后面两个小尾巴似乎不是很合理。但无论如何,这个尾巴的装饰性还是值得重视的。
八、墓碑:
这又是现代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片段之一啊,尤其是新维也纳乐派里经常出现的那种简单的音集进行:节奏被淡化,大量不和谐音的叠置。这个还是钢琴胜任,拉威尔用了一堆铜管,效果并不好。
九、鸡腿上的小屋:
这首太简单太明了了,基本不会有第二种解读方式了吧。
十、基辅大门:
终于到结尾了,可是今天的演奏让我着实泄气,是我最不满的一首,在此大力吐糟。吐糟当然是针对今天的演奏,但是取个反就是我认为的演奏方式。首先开头那个庄严的和弦,应该紧跟着前一首一气呵成的尾声然后一锤定音,力度决不能掉下去。而今天的演奏到这里突然弱下去几个数量级。我理解演奏者的考虑,因为这里是f,而第二遍呈示是ff,需要更进一步,所以她在开头留个余地。可是,这里根本不需要。跟《漫步》一样,作曲家在这里是设计好的,第二遍时有很强的低音持续,这种气势是足够宏大的,所以你只需要保持跟开头一样的力度,就可以得到增强的音效,所以你开头不需要韬光养晦啊,直接砸啊,怕个腿毛啊!
八度音阶那一段再现,又是为了突出主旋律,把这个八度音阶给阉了。这里我依然坚持两手一样硬,让听众一开始注意力集中在高音区的八度音阶上,但是很快就发现主题的再现,然后就是八度音阶穿梭于主题音域上下,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也是这里对位的最佳效果。
接下来的B’,睁眼瞎么,ff看不见啊?还是被拉威尔的配器误导了?奏得跟开始的B一样pp。
敲钟, 感觉是个比卡西莫多还残的人在敲,sf变成了sp,小尖角也是一点没出来。这里这么恰当的和弦,还有那个低音,结果钢琴的金属感一点没发挥出来。 你看拉威尔迫不得已在这里直接上了钟,因为乐队里实在没有别的称职的乐器。你丫搞个钢琴还在暴殄天物。而且速度明显偏慢,以至于后面的三连音和八分音符像是哈农里震音练习曲的慢速版本。主题A在这样的织体里再现也毫无亮点,高音区的音色没用上。拉威尔注意到这点,所以不惜使用钟琴加强。此段结尾前那个poco a poco piu cresc.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是很难做到的。倒是那个瀑布般的音阶跑的贼快,像雪崩了似的。可是让我哭笑不得是,崩下去应该就戛然而止,可是今天却又崩上来了⋯⋯不知道是版本问题,还是她即兴了,真是弹力十足,这要几层护舒宝啊⋯
尾声,虽然meno mosso,但不能太慢啊,不然听你跳的好玩啊。这倒有点像反过来读乐队总谱,钢琴变成震音了。结尾时她在低音加了点震,效果还不错,但是突然又是一阵上行雪崩,把在山顶准备喘口气的我彻底淹没。
今晚的演奏者还是我们这边主管现代音乐演出的,但是处理这部作品的意识实在不敢恭维。
回头说说《夜之和谐》。我估计我的版本将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但是我觉得很切合作品及其标题。主要就是B主题,全曲出现三次,处理方法就是我之前某条状态提到的“把闷骚发挥到极致”。第一次是旋律在右手三音和弦上,左手的琶音伴奏音区非常低,而且有切分节奏,再加上弱音踏板。我的处理是左手适当加重最低音(由于切分,不在正拍上),而让右手从几乎听不见的中音区爬到隐约能听到的高音区,犹如(我不喜欢用直观比喻来形容音乐,但是有时还是有点帮助的)淡淡的月光从夜幕中慢慢出现。但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三次爬升后的段落很明显是需要右手盖过左手的,一方面因为左手的切分消失,音区提高,变得非常恶俗,另一方面这里是个阶段性高潮,主题要适当突出。如何在织体变化不大,又是接近模进的相似结构里,却要把左右手的权重颠个倒,这看起来挺难办的。正在我寻找这样一条过渡方式时,我发现了令人惊异的现象——这里的调性安排。这首曲子绝对不是一首让演奏者头疼的拙作,哪怕是我这样追求一种奇怪的效果(也许就是作曲家的原意呢)。这里三次爬升分别在 G大调,a小调和C大调上。第一次G大调,由于左手的音区足够低,明亮程度得到有效压制,第二次a小调自然也不明亮,但是第三次在C大调上,左手已经爬高,而且此时谱子上标明是在后半句松开弱音踏板。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很自然的用跟前两次同样的力度弱奏(左手可能需要适当加强一些),按要求松踏板,在好一点的琴上(我用的琴房里的斯坦威小三角),你就会惊异的发现,这里的音色自动的慢慢明亮了起来,尽管音量还不是很大,但是跟前一句和后一句在很高音区强奏的句子接合的非常自然。而之后的ff不要太暴力就行,appassionato 用节奏变化来表现。最后一路回归到ppp。
第二次B主题再现,我依然保持闷骚的态度和技巧。注意左手出现的六连音音型和顿音,都适当强调,盖过右手。六连音分解和弦/八度那个力度起伏就要非常夸张,重复和弦可以做一个cresc,原因是为了跟接下来的C主题再现联系上。这里的调性色彩更具戏剧性,E大调,d小调,C大调,低音可以做到十分强悍,不用解释。
来说C主题再现,我会保持重复和弦的cresc。这里旋律和重复和弦不在一个音区,不会混起来,所以重复和弦的cresc像是冲刷着旋律声部一样。
全曲高潮过后,B主题的第三次再现,这里就把一切放开吧,不再闷骚了,尽情用双手fff钢琴吧,左手的力度起伏不要丢,右手让听众把B主题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的调性以降D大调为中心,这是有意的安排么?我觉得有理由相信李斯特的某些作品里含有他对调性音乐非常深刻的研究,以至于他晚年的作品已然向泛调性和无调性挺进了。这个降D大调是一个具有沉思特质(此曲宁静的A主题全部是在这个调上出现的)但是可以变得很雄伟的一个调,尤其是当大和弦出现时,没概念的话就想想柴一钢协的引子吧!
【两部作品乐谱IMSLP上都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