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社科类论文话题

网络上的口水仗历来不少,这些辩论或者对骂中折射出的是网民的思维方式。

已有的结论是:中国国民平均文化水平是中学毕业,那么网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普通公共网站上,那些争辩简直是没法看,这当然不奇怪,因为很多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根本不懂逻辑和推演,以及辩论一件事物的基础,通俗的说,他们只讲“蛮理”。但是,在大学生聚集的地方,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好。南大的bbs上也经常出现那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争端,双方吵了半天,却没发现根本的出发点就不同。

举几个案例分析:

之前在优酷上看过一个争论beyond是不是摇滚的楼,几个典型回帖方式大致是这样的:

:这不是摇滚——辩论观点陈述

:这不是摇滚,什么是摇滚?——反驳的毫无意义,别的是不是摇滚跟beyond有什么关系?

:这个就是流行+架子鼓——你能说明这就不是摇滚么?

:这不就是摇滚么?——你说是就是了?

:爵士、摇滚、硬核、工业、噪音、雷鬼、魔幻、电子(省略30项),你听过多少?——显摆来了?

:SB——没有意义的字眼。

……………………

大约几百楼都没有一个人去查阅“摇滚”的定义(哪怕是百度百科吧),却争得不亦乐乎。证明A属于B的方法无非就是B是如何定义的,A是否符合定义,别的一概是废话。

还有关于道德的,什么利己主义的,闹了半天某人来了一句“谈论道德是否合理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如此,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什么好谈的?

关于最近复旦的事件,学生的错误在于闯入禁区,而救他们的人是自己不小心摔死的。一个是违反规定,一个是意外,这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学生对于不幸的意外身亡没有任何责任,而应当接受针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有人说是“间接导致”,那么是不是还要把学生的长辈拉来问罪——谁让你们生孩子的?是不是还要把遇难者穿的鞋子的生产厂家拉来道歉赔钱?

个人感觉,普遍缺乏的就是逻辑思维,两人的假定都不一致,得到的结论怎么可能一样?在争论一件事之前务必确定双方所讨论的名词的概念都是一致的,基本假定是相容的,这才有讨论的必要。把网络上的这些争论总结一下,分析其中的错误所在,应该是一件比较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