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zt Bicentennial

节目单大家都看到了,华丽丽的两个小时,没有中场,只有reception,但我没吃没喝。

开场狂二,上来一个小女生,是个头很小的那种,我就呆了,一直在通过立体角计算我跟她手指长短的比例,感觉差不多大小的。演奏效果也证明了我的推测,Friska前都不错,女孩嘛,细节都挺精致的,后面就跟我弹的很像了。

第二首是个老女生,此人是我在音乐学院遇到的第一个人,当时问她有没有业余人士用的琴房,她告诉我在Macky,于是我就在天黑之前到那个一百多年的木质大剧院里探了一次险。今天终于见到她大名了,果然能难念。此人弹琴还是很牛逼的,这曲子很长很难很累,完成的非常不错。

终于上来个男人了,可惜《旅游岁月》之“意大利”不是太需要力气。

森林细语,标准的女生曲目,只是这个丫头的音符流得不是很顺畅。

“钟”,难道东方人就他妈喜欢搞“钟”?!这个西文名字的东方人搞得又不好⋯⋯

“夜之和谐”是今天让我有练习冲动的曲目。

“马捷帕”应该是个韩国女生弹的,很肥,听起来也不错,那个双音半音挺有味道的。话说音乐学院里长的匀称的真不多,好多胖胖的女生和瘦瘦的男生。

弹狂十一的小伙子长得很像李斯特,发型体型什么的,就是太矮了一点。曲子选的挺好。

两手舒伯特改编曲都很优美,相对简单一些。

西班牙狂想曲,这是距我最近的曲目,要说一说。准确的说是拍拍砖。这场音乐会没有休息,所以到后面膀胱比较辛苦,而这个西班牙让我又好好锻炼了一下。依然是个胖胖的女生,绝大部分段落都偏慢,剩下的抽风似的快。有些地方主旋律也没突出,强弱对比也不够。慢就慢吧,错音就少一点呗,结果也就比我少一半。

最后这个魔鬼圆舞曲太赞了,应该是个研究生弹的,各种老道。收场很炫。

到这里也就没啥好说的了,也不想参加reception,现在联系我作品的首演者还略早,其他也没啥可以搭讪的。可是出门时,一位老奶奶拍拍我肩膀:“good job,thank you!”。我就楞了。先回了一句”thank you”,然后就在想,我长得像哪个弹琴的呢?这都差得还挺远的吧?或者说⋯⋯像琴凳,电灯,投影仪?

最后献上我纪念李斯特的作品,完成于四个月前的第三钢协“李斯特狂想”:

搬钢琴问题的不全面解答

今天突然想到刚买的琴能不能搬进我的房间,于是就化为图中这个问题:

不失一般性,设直角走廊宽分别为a和b,且a>b. 求能通过这个直角弯的矩形长和宽所满足的条件,较长边为y,较短边为x. 结果最好能在二维平面上表示出来。

乍看简单,算起来很麻烦,貌似还要要到Lagrange橙子⋯⋯

计算思路是假定x,y,a已知,矩形下沿贴在拐角,左上顶点沿着走道外侧,求出右上角的最远端。通过b来约束,反推出x,y的范围。但是由于计算过于复杂,最远端的解析解无法用x,y清楚的表示,更无从反推出x,y的取值范围。于是我目前仅限于x=70cm, y=150cm, a=120cm的情况,计算出b至少需要88cm才能够让这个矩形通过。

以下是解析计算过程,符号有点变化,x–w, y–l, a–y_0:

囧

PS:其实上页这个结果可以几何上简单的导出。我是算完之后验证其意义时发现的

这是在d’Cartesian坐标系下用最直接了当的点线关系解的。 原先用Lagrange乘子法做以为会简单一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把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贴这里,有兴趣的继续。也许是我选择的坐标不够好,换一套可能会好一点。

ABC的故事

A女B男并排走在我前面,C男迎面走来。A跟C热情的打招呼,离开B走向C。B目光跟随着A。AC拥抱之后一起面向B,C站在A的后面。B看着他们,卸下背包并在包里摸索着什么。

我琢磨着B会给AC拍一张合影之类的。

结果是,C从怀里掏出一个文件夹塞进A的背包,而B开始擤鼻涕。

【无题】

-What’s your year?

-First-year grad.

-What do you study?

-Physics.

-Where was your undergrad?

-China.

-What?! You went to China to study physics?

-。。。。。。

第一场Pendulum现代音乐会

Event Description 
Featuring faculty members Jennifer Bird-Arvidsson, soprano, and Allan McMurray, conducting members of the CU Wind Symphony; along with guest artist Michael Straus, saxophones. 

Featuring premieres by CU composition students Hunter Ewen, Jess Garrett, and Cole D. Ingraham. 

Joseph Schwantner – Sparrows (Kobayashi Issa) (1979) 
Dan Brandt – Sleep (2011) 
Jess Garrett – Void (2011) 
Hunter Ewen – Circles on Still Water (2011) 
Cole D. Ingraham – Lattice (2011)  

首先要说的,今天在节目单的Intro里确认了Pendulum这个名字的来历确确实实的Duane物理楼下的那个Foucault Pendulum.

除了第一首是一部著名作品,其他都是学生作品的首演。每首之前都有一则简短的介绍。

Schwantner的Sparrows是指挥介绍的。去年Schwantner在Boulder住了一阵子,当时他们有很多交流,并演奏了And the mountains rising nowhere. 本来想请Sparrows世界首演的女高音来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Schwantner推荐了今晚的女高音Jennifer Bird-Arvidsson,她曾经是也参与了Boulder的第一次演出。 演奏相当不错。当然这部作品的难度其实也不高。美国人写的东西跟欧洲人写的有天壤之别。Sparrows中段都快整出悠扬的五声调式了。总的来说,这曲子非常悦耳,可听度很高。

接下来全是嫩作品,都是学生自己介绍。

Sleep是一首两分钟的简短钢琴曲,作曲者Dan是研一学生。构思就是五度叠置+压缩。效果不错,但没啥新意。个人认为加上一把打酱油的弦乐器会更好。

下面三首都有电子部分。

Void一听就是个女孩儿写的。她介绍说这部作品源于小时候经常梦见的怪物。小提琴也没拉几个音,电子部分有音效和反馈,整体没啥特点。

Circles on the Still Water的谱面是一个Spiral,很像Crumb的Macrocosmics. 中提琴演奏时还要朗诵作者写的一首诗。其实演奏的音也不多,不过还比较有诗意,因为文字不错。

最后的Cole是个博士,他的作品果然就高级一些,萨克斯和ipad合奏,属于比较嘈杂的类型,17音系统。从标题Lattice和音效不难发现频谱音乐的痕迹。结束后我从他那里确认了我的判断,他是Grisey的徒孙。

出席现代音乐会的人就少一些,音乐厅坐了一半,大多是年轻人。音乐家们也希望跟听众交流,所以结束后设了reception. 作曲系总共就十几个人,我跟今天到场的人都聊了几句,基本上打入一半。总结一下,现在美国人写的这些玩意儿都跟配乐似的,喜欢构造呼呼呼呼的音效。我没玩过电子音乐,看了一下他们的乐谱,就是一些简短的程序,无非就是echo这些,增强一些织体。我其实还是跟喜欢欧洲那种在乐器上下功夫的,细致新颖的作品。

Boulder2Windsor——完美旅行,人品耗尽

联系了一个卖钢琴的,店铺在Windsor,距Boulder 50英里。Google搜索没有公交可乘,RTD的服务范围只到Longmont。在各方求不到ride的情况下,决定骑车前往。当然,计划先搭BOLT线到Longmont,这样再过去只有30英里。往返60英里的距离我在南京是尝试过的,所以不会有太大问题。本来还在犹豫是周六还是周日去的。因为周六下午四点有一场音乐会,而周日早上930-1000有事。如果周日早上办完事出发,周六可以睡懒觉,还可以去听音乐会。但考虑到周日时间可能比较紧张,还是决定放弃音乐会,周六早上900出发了。后来发现做出这个决定是何其的幸运!

下面是choronical notes.

900am, 准时出发,但是车轮没气,找了一个中东邻居,结果他的气筒偏偏不好使。就在这几分钟内,刚刚还关着门的Katy家已经起床了,于是顺利打好气,去公交站。今天才发现这边的公交换乘中心是多么像火车站,几个站台分配给固定的线路,电子显示屏提示下面三班车的时间。932am,我在的这班车准时出发,不久后上来一个老人,坐在我边上。下面是我们谈话内容的发展过程:my work-physics-geology-oceanic science-Mariana descending-Bermuda Triangle-possible explanations-earthquakes in CA and Japan-Yellow Stone Blow-How to die in comfort-surviving hurricanes and tsunamis-his military experience in South Asia-(foods and pandas)-American and Russian air forces-Cubian CP-KMT and Taiwan-Chinese Empires-Kennedy Assassination. 最后终于了解到他的职业是“在越南和泰国空军基地管理飞机上的一切,除了飞行员”。他问的最搞笑的问题是“美国在中国大陆有没有空军基地”。一番愉悦的交谈过后,他先下车了。很快我也到达终点站,开始自行车旅程。

前一半路程15英里就是马路+农田,真的没啥好看的,一段长长的上坡+一段长长的下坡,除了发现我们这里也有玉米地,就是瞭望西边的蜿蜒的落基山脉,还有为跳进我车轮的蚂蚱们做祷告。只是在这段路上,我体验到风阻的功率,下次要买一套蜘蛛侠的衣服。耳边呼呼的风声让ipod也失去了意义。

一个小时之后到达这个地方

这里的一切如其地名一样,是今天旅途的亮点。

进入Loveland之后有一段很美妙的bike trail,这边也见到了一条铁路

Trail走下去就是不断的惊喜。这里竟然有像海洋一般的Boyd Lake——蓝色的水,金色的沙滩,灿烂的阳光,赛艇的男人和比基尼的妞⋯⋯此处省略Γ(8)字。

我是在这里小憩了一下,吃了点东西,躺了一会儿。浏览ipod里的曲目,开始觉得Debussy的Preludes可能挺适合这里的情景的,可是听了一会儿感觉不好,最后终于找到最适合的,是Lindberg的Cl. Cnct.! 

起来想找一群人聊聊,顺便蹭点吃的。想了几种搭讪方式,总是觉得这让别人一听就是来蹭午饭的,遂放弃,继续前行。剩下5英里又是一段无趣的高速公路,似乎风小了一些,于是打开AIR乐队的Ambient Music,几首乐曲都有种胜利在望的喜悦感。

到Windsor已经是200pm,看到一家Safeway,于是进去买了RedBull和Chicken Tenders,保存收据留作纪念。

  {胆囊:我们几年前去建南村富民广场的那家华联连锁买可乐的发票还在你的笔袋里啦?那边现在都拆空了。}

小吃一顿,到了卖钢琴的Mike的商店。Mike一见面就猜我是学工程或者数学的,他说来他这里买琴的大多是理工科的学生,好吧,我们都像是他网店的名字——Pianodude。休息+试琴,花了约四十分钟,选了一架$1600的Baldwin,非常不错,定下交易,准备离开。Mike准备回家,他提议送我一程,于是我欣然答应。Mike带我到一个分岔路口,他要北上,我则要南下,于是感谢、告别。Mike知道我今天要骑60英里,最后说了一句”I admire your fearlessness.” 他说在Windsor也有很多人喜欢骑车出游,但是不会骑这么远。这就是地域差别。我敢说在Boulder就不会有人对我的60英里感到惊讶。在Boulder这里accumulated gain=3000 feet的trail上跑步的人都不少,更不用说10英里+的马拉松和50英里+的自行车了。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宣传什么奥运精神,outdoor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不过能被一个美国人这么评论,我还是很高兴的。

准备骑回这30英里,可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今天最意外的事。大约骑过两英里不到,竟然发现了公交站台!FLEX线直达Longmont!一下子惊呆了⋯⋯Google又骗人了,不过也有原因,这是Fort Collins的公交系统,不是RTD公司的。首先还是要感谢Google没有记录这片的公交,否则我就没有Loveland的美好旅途。其次,我发现这条线路的票价很便宜,全程统一价$1.25。我还没把线路图研究透,就有一趟车来了。这可是一小时一班的啊!于是我扛不住诱惑,上车了。可是我上去之后发现一把硬币加起来也没有$1.25,后来非常nice的司机大叔就给我了一个discount,把我手里大于1 dime的硬币全搜罗走了。这条线人不少,自行车架上已经满了,车厢里还塞了三辆,我也是一路站着的。当然有个高中小MM作伴,还是比较轻松愉快。当我仔细研究这条线的schedule之后我发现两件神奇的事:首先,这躺车周日不开,所以如果我周日来的话就只能骑回去了,那样就为周一翘课提供了非常好的理由,但我不想这样。其次,周六只有某些班次会开到Longmont的换乘中心,而我很幸运的踏上其中一班,这样就可以轻松换乘BOLT。

四十分钟后到达Longmont,下车,发现自行车链条掉了。这个一般可以在30秒内修复,但是我今天却花了7分钟。等我骑到BOLT车站,时刻表告诉我刚刚离开一班车,下一班是一小时之后。从Longmont骑回去也就一小时,我就在站台休息了一会儿。么想到惊喜再次降临,那班车晚点6分钟!至此我相信今天受到松鼠的庇护了。上车,很快回到Boulder。回到家里,收到一批CD,DG 20-21 series的收集计划告一段落。打开冰箱,拿了瓶Avalanche,感觉不错,坐下来写这篇记录。

911 Memorial & TUE Concert

9-11-2011, MST 2:00 pm, CU音乐学院的Grusin Hall,911纪念音乐会正在进行。

Event Description 
This concert is in tribute to those we lost at the 9/11 disaster ten years ago. Faculty from all areas of the College will join together to celebrate life. A special performance will end the concert that is sure to inspire everyone who attends. 

Bach –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1052 
Steven Bruns – Ravensbrück Prayer 
Shostakovich –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Op. 147 
Jeffrey Nytch – Epilogue 
Richard Pearson Thomas – Race for the Sky 
Larry Grossman – “Just One Person” fromSnoopy! The Musical 

Performers include Hsing-ay Hsu, piano; Patrick Mason, baritone; Steven Bruns, piano; Geraldine Walther, viola; Margaret McDonald, piano; Julie Simson, mezzo-soprano; Lina Bahn, violin; Alexandra Nguyen, piano; and others.

Hsing-ay Hsu演奏的第一首巴赫基本上就是她不久之后一场演出的预演。选取了第二乐章,慢板,重复音,增四度跳进,模糊调性,这几样就决定了这个乐章的凝重的气质,非常适合音乐会主题。

第二首是声乐作品,我没啥感觉,不做评论。

第三首我认为是音乐会的亮点,这是老肖去世之前刚刚完成的作品,演奏的是最后一乐章。人在临死的病痛中表现的反而很平静,并不会哭天抢地的抒发痛苦。中提琴的特性发挥的很好,整体让人非常淡定。

Epilogue这个作品我不欣赏,感觉属于那种谁都会写的,三段体,慢-快-慢,几把弦乐轮流作沉思状。

Race for the sky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作品,选取了几首煽情文学作品作为歌词,加上钢琴和小提琴的伴奏,让现场出现了鼻涕声。但是我一直徘徊在被感动和被其手法恶心之间,确实,这似乎属于那种用比较贱的手法赚眼泪的作品。

最后一首是童声合唱,各种肤色的4-6年级小学生在一起,挺可爱的。

总之,一场没有政治色彩的纪念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正如description所说,我们在一起庆祝生活,而不是无休止的怀念并沉浸在伤痛之中。Race for the sky中最后一首就是Don’t look for me anymore. 当然,这对于遭遇灾难的家庭来说,说的容易做起来难。但这确实是一个强者应有的姿态,跟这个强大的集体相称。

纽约爱乐那边的音乐会就只有一部巨大的作品,马勒第二“复活”。正值今年马勒逝世100周年,这个曲目的选择也是让人惊叹。

需要吐槽的是description最后一句没做到。

=======================================================

今晚的音乐会则是我写这篇日志的主要原因。在音乐会开始前20分钟踢球扭伤脚踝并且没吃晚饭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让我饿而无憾。

Event Description 
“Music Inspired by Children” 

Allan McMurray, conductor 
Matthew Roeder, conductor 
Ingrid Larragoity, guest conductor 
Jeffrey Lehman, guest conductor 
Joel Puckett, guest composer 
Christina Jennings, flute 

Wind Symphony: 
Eugene Bozza – Children’s Overture 
Joel Puckett – The Shadow of Sirius 
David Maslanka – A Child’s Garden of Dreams 

Symphonic Band: 
Percy Grainger / arr. Larry Daehn – I’m Seventeen Come Sunday  
Joel Puckett – Avelynn¹s Lullaby 
David Delle Cese / ed. John Bourgeois –Inglesina (The Little English Girl) 
Frank Ticheli – Angels in the Architecture 
Henry Fillmore / ed. Schissel – Circus Bee  

这场音乐会主题是跟孩子有关,也许是这个标题吸引来了更多的年轻人,而音乐会曲目则主要是现代风格的。所以我觉得美国人或多或少都了解现在的“古典作曲家”们在干些什么,至少一般不会认为贝多芬这样的人是过去的流行歌手。在这里接触新作品的机会是相当多的,当然这种公共演出的新作品基本上也是美国派,那种融合后现代和后浪漫的作品,理论上没有欧洲那拨人高级和细致。主要是配器新颖,打击乐尤其丰富,调性神马的都还是有一点的。

第一首很通俗,就是个fanfare.

第二首是首长笛协奏曲,非常棒。作曲家本人到现场解说,是他失去一个孩子后所作的。特别的是有六支长笛被安排在二层的观众席上,一边三支。在某些段落轮番演奏,构筑一个特殊的音场。

第三首是五个乐章组成的套曲,描述五个梦。每首都是色彩丰富,眼花缭乱。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下半场由Symphonic Band交接,可依然是个管乐团+打击乐。反正我就注意了那五把Tuba.

上半场出现的作曲家Joel Puckett再次带来一部很不错的作品,这首是得到孩子之后写的,lullaby嘛~

Ticholi的Angels in the Architecture也是部很好的作品。有个女高音站在二层,在引子和结尾处传来遥远的歌声。乐曲由两个个性相反的动机组成,张弛有度。

另外三首都是新年音乐会类型的进行曲。总得来说,下半场的音乐略微通俗形象一点。

最后需要狂赞的是,有chocolate cookies在剧院门厅里等着我!!!!!

Happy Friday

早上去音乐学院蹭了一堂课,advanced topics in music. 这学期是Stockhausen专题。老师是刚从德国回来的Paul Miller,貌似在研究Stockhausen的领域还挺有名的。第一节课先是用图片简单的介绍了Stockhausen的生平和八卦(Mary Bauermeister真是美女啊,跟Stockhausen这位大帅哥真是绝配)。然后研读Coenen的论文Stockhausen Paradigm,以Licht为例讨论了一点问题。最有趣的是关于序列的讨论。我们每人拿到一个密封的带子,里面有随机的五件东西,要求以自己的方式排列在一张中间有条直线的纸上,于是我就摆出了如下方案。

其实我根本没想什么序列的事,而是Angry birds。

后来听了Aus den sieben Tagen的第二首Treffpunkt. 第一次跟集体一起认真的听当代音乐的感觉很奇怪,虽然总共就9个人。听完了大家都能分析出一点东西出来,所以还是不错的。

Syllabus上可以看到这学期我们会把Stockhausen的重要作品都研究一遍。最有趣的是我们还会尝试去演奏,班上有小号,萨克斯,声乐,指挥等专业的。老师则在策划一场草地上的Stockhausen,针对Sternklang这部在草地上首演的作品。总之,国外对当代音乐的关注还是比国内多很多的,去年Stockhausen的节日在Boulder Daily这样的免费小报上都有报道。

晚上有一个Partay (发通知的Andrew是这么说的,不过我们还是弄了不少alchohol),在Andrew的本科同学家里办的。最后参与者50%是物理系的研究生,25%是其他院系的研究生,剩下就是在找工作的和街坊邻居(这里面还有一个physics fan…)。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数学系学生,长得很流氓,一个做拓扑一个做代数,人真的不可貌相。主要活动就是群聊,经常会有学术话题,比如昆虫的生殖和性取向。也谈到音乐批判的问题,参与的一个美国人一个哥伦比亚人都对音乐很有研究,而且从Bach到Cage,从西欧到东亚的调式都有了解。(我最近在系里召集乐队,结果现在有1 Trpt. 2 Trb. 1 Vc. 1 Cl. 1.Fl.,愣是没有Vl…我对这个结果暂时无法理解)

因为总体学历比较高而且大多是理科,所以对于宗教和政治的话题也可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由谈论,我们提到进化论和基督徒的矛盾,提到西藏和Wyoming的问题,他们也好奇我对CCP的看法,也都是很客观的讨论。我并不会在意别人说中国不好,但我要给他们介绍一下中国问题在哪,因为他们本来就了解甚少。

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要想在party上混进美国人的圈子(这次30人中除了一个美籍南京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得有一个拉风的名字和一件个性的T-shirt,很幸运的是昨天我算是两者兼备了,所以真的很happy.

海阔天空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

1933年,爱因斯坦决定去美国逃避崛起的希特勒纳粹政权。

2011年8月,我带着半途而废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草稿踏上美利坚大陆,为大中华帝国北美特别行政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