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走在南大北园的小树林里

其实没有精力写什么总结,而且我是很不喜欢回头看的人,所以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再说回顾这个字眼本身带有一点点忧郁的色彩,所以我也不想去回顾。

先向前看。2010-2011,一个旧的10年结束新的10年的开始,个人觉得未来十年是我们这一代最关键的十年,也是全人类最关键而最危险的十年。如何应对,我们现在毫无预期,走一步算一步吧。

去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其实是个意外,吹吹牛而已,没什么意义,运气好一点罢了,今年还须努力。

琴嘛就一头栽在拉三里面了,大概把Gubaidulina的恰空弄好了,其他也就是复习复习,也没写什么大型作品,娱乐作品写了不少。

其他的……对了,毕了个业,一个小站而已了。

不早了,用手头的CD给自己安排一场新年音乐会吧!

上半场: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Blacher两首乐队创意曲

下半场:

布里顿弦乐嬉游曲

贝尔格抒情组曲

Dalbavie钢琴协奏曲

Ades: Life Story

祝大家新年一切顺利如意!

记2011南京大学新年音乐会

首先祝贺乐团十岁生日快乐!

然后鞭笞今天的音响工程师!

总得来说,新一代的乐团比以前要技高一筹,虽然现在排练没有刚开始那么严格,但是乐队成员整体素质很明显比我们当年高。但是较高的技巧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地方速度变得过快。这跟我进乐团时的情况是相反的。当时我进来排的黄河能把人憋死……现在连红旗颂都那么迅驰。

下面慢慢分解。

第一首红旗颂,很老的作品了,真正的保留曲目,吕指早已不用看谱。中国的乐团无论大小都把这首乐曲排烂了,从国交到省歌再到南京爱乐、南大交响,只要有领导在,反正这个曲子必然要演。可是我觉得这部作品实际上非常的平庸,顶多就是学习老肖技法后的作业。只是因为用了国歌的素材和这个标题才在中国大陆经久不衰。说说演奏。全场最喜剧也是最悲剧的一刻就发生在刚刚开始两分钟不到。小郑打完第二声镲后把手掉了,随之紧跟着落地一声怪异的闷响。我当时注意力集中在弦乐的颤音上,所以没反应过来。等我突然想起刚才多出一声什么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打击乐手趴在地上找镲。后来就用吊镲了,影响也不是太大。很欣喜的听说铜管都是咱们南大人,只是长号的表现欲望过于强烈,在有些段落不合时宜的盖过了其他乐器,让三十把小提琴显得单薄。另外就是前面提到的速度,几个rubato做的不是太好,就是因为速度偏快了。整体演奏效果不错,气势肯定是有的,这部作品唯一的长处被发挥出来也就可以了。

《梁祝》相当不错,但是独奏话筒摆的不好。我在第三排还能把独奏听清楚,估计后面的听众就会有困难了。俄罗斯指挥表现很好,没有多余的动作,各种临场的及时提醒都很到位,只是我们习惯了不看指挥,所以有些意图没能传达下去。我不知道有了竖琴为啥还要用钢琴代,《黄河》里竖琴也没响。独奏比上次发挥得更好,只是张力还缺乏一点,女孩子情有可原,要怪就怪话筒吧。另外现场听梁祝,再一次感到这部作品配器不太好……我现在这部协奏曲《猫》得引以为戒。

《芦花》得替独唱打抱不平一下,乐团降个调顶多就是奏不准(相信也不会太不准),可是你们不降调,人家独唱有个三长两短不就糗大了?我前天在琴房看到刘琳练歌,那可辛苦啊!嗓子好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啊。好在她今天发挥还不错,但是话筒过强的混响再一次糟蹋了音乐。另外这首歌的编配不太好,尤其是大提琴,和声走的很不自然。

下面几部民乐作品虽然不是主打戏,但却十分精彩。《打枣》是三种乐器的结合,里面有许多原生态的模仿和演奏。让我感兴趣的是演奏者重复某些乐句时是左一下右一下。民乐独奏经常有这样的动作,但是这不仅仅是表演,深入探究可以讨论对于音场控制的技法,这在Stockhausen的作品中是很重要的成分。而这里的唢呐是最简单的实验。

琵琶是一种神奇的乐器。我相信,听多了琵琶曲,再去听当代音乐就不感到费解了。在琵琶上有很多特殊演奏法,对于音色的讲究是很细致的,还有噪音和非正常发声的结合,音高元素被削弱了很多。可以说,进入20世纪后别的乐器都有很新的演奏法,唯独在琵琶上能开发的大多已经开发了。其实中国民乐这类特点还很多,遗憾的是国内的作品还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

《黄河》,首先钢琴一上台就让人大跌眼镜,是谁想得起来把板子掀掉的?造成了很不给力的音响。本来弹琴的就是姑娘,再这么一搞,声音全发散开来,飘上天花板去了,加了话筒也没用。而且钢琴本身也不好,那个钢板,估计非线性模式都激发出来了,一片混沌。担任独奏的萨玛苏耶娃阿姨还是很漂亮很有沟的,技术也不错,只是她真的适合弹肖邦类的作品,那种优雅,那种灵活。《黄河》实在不适合。除了一些有个性的处理,激情散发不出来。rubato倒是不少,可是这会让乐团比较紧张。第一乐章的引子弹得不好,小音符太肖邦化了。方块3处出了点错,这边我曾经也经常错。插一句,奥利卡大多数的指法跟我是一致的,这说明黄河的独奏部分记谱确实不合理。方块7很精彩,那个toccata很漂亮,不过我现在再弹也能胜任了,毕竟这两年长进还是不小的,~第二乐章,方块2处的rubato有点过分,方块3跟乐队没合好,不过都不算大问题,听起来挺舒服。第三乐章先赞长笛,然后钢琴进来,不知道为啥我感觉这段琶音弹的比我以前弹得多,貌似也没有能加音的地方啊……方块1是发挥肖邦小音符技巧的地方,很到位。Patetico这段除了同音换指,其他一概不给力,也没有节奏感。奥利卡喜欢把和弦的两头八度音抠出来,这样中间织体会清晰,但是在黄河里如果这么弹就会显得单薄。方块9这段显示出这种不足。方块10又是有点过分的rubato,不过我也喜欢这样:-P。方块13最后的一段旋律出了个错,让我菊花一紧,因为这里找错一个音的话很容易把后面全丢掉的,不过幸亏她救回来了。第四乐章一开始的八度故作深沉让我有点不可理解。方块1的第一个音合得很完美啊。方块2的这段的踏板一直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不踩吧就太干,踩吧又会糊,怪作曲者,不怪我们演奏者。方块7,过于霸气的长号!钢琴拼足了劲还是没法被听到。方块9,木管半音阶,吕指应该对中间的音不做要求了,但是最高音不在正拍上,中提的马蹄依然有点乱,甚至像颤音了。钢琴难得能被听到,于是毫不客气的把pp演奏成mf。方块11,我要哭了,为啥现在能合得这么好?当年我在无锡还是哪儿的,没今天这么快却差点让乐队翻了。方块16钢琴起的太响,强不起来了。方块17开了个小差,没接上。方块19后基本上就是被乐队淹没了。方块24的最后一下节偷偷省了那个A音,别以为咱不知道。最后的八度一直是难点,力度能保持住也不错了。乐队发挥的很出色,如果我能有幸再合作一次一定会非常愉快!

校歌——就那样吧,B音用的太多了,开始的“国歌”主题也过于突兀。突然觉得词写得不错,有点懂了。 

结合上周林泉的音乐会可以看出,新一代的人才越来越多,南大音乐界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对了,再加一句,今天乐团老同学很给力啊,把校领导省领导和董事长们都赶到五排以后了,因为他们演出前五分钟才来。

一个有趣社科类论文话题

网络上的口水仗历来不少,这些辩论或者对骂中折射出的是网民的思维方式。

已有的结论是:中国国民平均文化水平是中学毕业,那么网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普通公共网站上,那些争辩简直是没法看,这当然不奇怪,因为很多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根本不懂逻辑和推演,以及辩论一件事物的基础,通俗的说,他们只讲“蛮理”。但是,在大学生聚集的地方,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好。南大的bbs上也经常出现那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争端,双方吵了半天,却没发现根本的出发点就不同。

举几个案例分析:

之前在优酷上看过一个争论beyond是不是摇滚的楼,几个典型回帖方式大致是这样的:

:这不是摇滚——辩论观点陈述

:这不是摇滚,什么是摇滚?——反驳的毫无意义,别的是不是摇滚跟beyond有什么关系?

:这个就是流行+架子鼓——你能说明这就不是摇滚么?

:这不就是摇滚么?——你说是就是了?

:爵士、摇滚、硬核、工业、噪音、雷鬼、魔幻、电子(省略30项),你听过多少?——显摆来了?

:SB——没有意义的字眼。

……………………

大约几百楼都没有一个人去查阅“摇滚”的定义(哪怕是百度百科吧),却争得不亦乐乎。证明A属于B的方法无非就是B是如何定义的,A是否符合定义,别的一概是废话。

还有关于道德的,什么利己主义的,闹了半天某人来了一句“谈论道德是否合理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如此,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什么好谈的?

关于最近复旦的事件,学生的错误在于闯入禁区,而救他们的人是自己不小心摔死的。一个是违反规定,一个是意外,这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学生对于不幸的意外身亡没有任何责任,而应当接受针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有人说是“间接导致”,那么是不是还要把学生的长辈拉来问罪——谁让你们生孩子的?是不是还要把遇难者穿的鞋子的生产厂家拉来道歉赔钱?

个人感觉,普遍缺乏的就是逻辑思维,两人的假定都不一致,得到的结论怎么可能一样?在争论一件事之前务必确定双方所讨论的名词的概念都是一致的,基本假定是相容的,这才有讨论的必要。把网络上的这些争论总结一下,分析其中的错误所在,应该是一件比较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12.12

第一站,上海M50创意园。这几乎是北京798的翻版,废弃工厂改造的艺术区,虽然还没全部建成,而且规模也没798大,不过还是有一些东西的,尤其是10块钱三本的美术杂志,还是很划算的。

第二站,叶家宅事久建材城。号称全国最集中的海关碟店,确实很震撼,迫使我把宾馆的房费都花掉了。虽然评论界对Thomas Adès的评价不是很高,但今天能一举收下他的三张CD还是挺值得高兴的。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巴伦博伊姆的贝多芬钢奏全集,Birtwistle,Isang Yun什么的,Brilliant的一堆片子,还有ORF和naive的一些东西。有些货真的可以倒卖到南京去。

第三站:上海音乐学院。见了位刚认识的朋友,参观了的壮观的琴房,至于弹了什么就不多说了,反正都是重口味,各种重口味,要是惊动了哪个上音的朋友,就当琴房闹鬼了吧,……不过,听听专业的而又不是“大师”的童鞋弹琴,感觉确实挺有意思,有机会要学习学习。决定周三下午去蹭温德青的课,啦啦啦~

洗洗睡了,明天得听Martinis大佬的报告。。。因为,复旦新闻学院的hotel竟然收不到外国台!

一个构思

Ligeti的某首练习曲叫“冰冻的琴键”,有几个键被一直按住不动,于是跑动的旋律在遇到这几个音的时候就消失了。

今天在上凝聚态光物理时又看到了熟悉的能带图,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不由想到,如果构造一个恒定的织体,可以密集和可以宽松,让旋律穿越其中,会不会产生有趣的声音呢?

这个跟Ligeti的做法相当于是互补的,是另一种“冰冻”。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JJ

Note: JJ=Josephson Junction.

正常情况下,就如一个washboard potential里的小球,具有一定能量,underdamped,沿着正方向发展,只是速度时快时慢,quasi-periodic.

但有时就像bias大于critical current时那样,会狂飙突进一下,短时间内停不下来。而有时则会发展得非常缓慢,就是overdamped。当然阻尼不太大也不太小的情况下,会被retrap,也就是停在一处歇息一阵,等待新的能量输入或者变故。当然,potential形状也会变化,这就好比社会的动荡。这样的动荡的结果有可能是前进,也有可能是倒退。

而最有意思的情况是:在大环境极其cold的时候,小球显示出量子效应。这时,表面上potential是平静的,小球能量也不高,但是随时有可能tunnel出去的几率,于是社会的一场巨大变革就会发生,而这个方向不出意外都是向前的。

公元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七日踢球有感

今天踢球时总觉得不对劲,感觉球是偏心的。这个当然有可能是由于做工的问题,不过由此引发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相对论情形下的质量分布问题。

这个要从最早的质点这一概念出发。牛顿力学里经常把研究对象简化成质点,这个假设的前提就不赘述了。但是事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质点,只是我们用质点的概念处理问题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到了量子力学里,我们依然有质点这个概念,其实这里已经值得推敲了,因为量子力学本来就是微观世界里的东西,而“微观的质点”似乎有点奇怪。比如我们解电子波函数时用的那个质量,能说清楚是什么么?首先电子就不是一个球,那更不能作为点了。我相信现在关于微观粒子质量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而在相对论情形下,不考虑量子效应,质点这一假设似乎就根本不合法了。因为谁都知道,在两个相互运动的参考系中分别测量相对其中一参考系静止的尺子的长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它的质量分布就会变化。这是空间尺度的相对性引起的,跟不用说还有动质量的问题(貌似线密度不会变化,因为都差一个γ,如果没记错的话)。考虑一个极限情况,我们在一个飞快的火车内看到站台上的物体是被“撕裂”的。所以,用质点根本就无法在相对论情形下研究问题。那么,在各个公式中出现的质量——无论是动质量还是静质量——该如何理解?仅仅一个以千克为单位的物理量还能够充分描述一个物体的“质量”么?另外,当物体被“撕裂”后我们能否观察到内部的细节?在这样的参考系下原子如何运动?这应该都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但是依然对质量这一关键问题没有阐述。最近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那位辞职教授的辞职信中提到他曾经考虑过静止质量算符的问题。其实质量算符的问题我去年上完李俊的第一节课后就提出来了,当时就当做一个异想天开的料聊了一会儿。在这里,我又想起这个事情。如果我们测到的质量只是一个算符的本征值,那么最常见到的应该是这个算符在宏观极限下的形式。而它真正的面目必须在微观相对论情形下才可以揭开。考虑到反物质的问题,研究这个算符应该从它平方后的结果出发。而且,这个算符里必须有空间和时间的组分。所以称之为质量时空分布算符应当更为合理一些。至于这个算符还应有哪些性质,由于本人对现代宇宙学不甚了解,所以暂时提不出来。还有一个应该不算新的想法,质量是否是一个新的维度?这些问题就等着有兴趣且有能力的人去解答吧!

Landau-Zener-Stückelberg spectroscopy of a superconducting flux qubit

We proposed a different method to measure the energy spectrum of a superconducting flux qubit.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frequency spectroscopy, a linear triangle pulse was used to drive the qubit through the anticrossing and to generate Landau-Zener-Stückelberg interference patterns, from whic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energy spectrum can be extracted. This method facilitates the spectroscopy in regimes of very large energies. Moreover, without installing microwaves lines one can simplify the experimental setup and reduce the unwanted effects of noise. The idea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quantum systems as well, opening the possibility of calibrating and manipulating qubits with linear pulses.

DOI: PhysRevB.82.144526

Shuang Xu and Yang Yu*
National Laboratory of Solid State Microstructures 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Guozhu Sun
Institute of Superconductor Electronics and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yuyang@nju.edu.cn

点名:15首钢琴协奏曲——写着玩,也算是一种推荐

莫扎特第二十:他的很多钢协听起来都是一样的感觉,不过20号和24号这两首小调性的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20号的对位。他的小调作品本来就有一些特殊之处,莫扎特式的忧郁吧,说不太清楚。

门德尔松双钢协奏:天赋的才气加上爽朗的外表,这部作品还是很容易讨人喜欢的。

贝多芬第五:冠名“皇帝”,但是这个“皇帝”不是拿破仑那种皇帝,而是童话中的皇帝,整部作品并不是很庄严,而是非常精致和优美,尤其是第一乐章。

肖邦第一:优雅而华丽是肖邦所有作品的特征,而第一钢协还具有一些戏剧性的元素,从第一乐章的略带忧郁经过间奏曲到最后的活泼。第三乐章还有一些独特的转调,很有意思。

柴可夫斯基第一:有着很独特而抽疯的第二乐章,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格里格a小调:北欧风情难以言表,整部作品也是壮丽而优美,是我最早背下来的一部。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无论从音效华丽还是音乐逻辑和素材联系,拉三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典范。

李斯特第一:很无辜的被中国人剽窃过。这位狂人的作品在风格和技巧上都是一种突破。

圣-桑第一:钢琴和乐队的配合简单却精彩,尤其是第三乐章。

勃拉姆斯第一:德奥浪漫主义风格的钢协的典型代表找来找去似乎也就这一部了,适合在像寻找意境的时候静静的品味。

巴托克第二:与拉赫和普罗完全不同暴力,非常漂亮。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早期作品就显示出如此才华,出现后来的第三也就可以理解了。

格什温F大调:爵士加入协奏曲的一部杰作,第三乐章也是很爽的。

勋伯格钢协:唯一的一首后维也纳乐派也是无调性的钢协,出自老祖宗之手,内田光子和布列兹的演绎值得信任。

Finnissy第七:绝对的自虐之作,一直在找音频。

四年音乐活动回顾

昨晚的演出给我四年在南大的音乐活动画上一个句号,算是比较圆满吧,在这个句号画上后,还是做一点点回顾。四年所有的演出总结如下。

2006年系里的迎新晚会是在南大第一次登台,演出曲目是贝多芬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三乐章,这也是进大学后练的第一部作品,有点讽刺,哈哈~

学校的迎新晚会被拉去弹了个《神秘园之歌》,给三个人诗朗诵伴奏的,另外两人记不得了,就记得“来自大陆的张晓星”。

后来客串工管院的的迎新晚会,给孙晨曦伴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2007-4-9,第一次登上林泉的舞台,弹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当时还是背谱演奏的,这也是唯一一次,后来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背不动了还是懒了……

07年的下半年好像是进了南大交响乐团并在南通debut,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个当然也是背谱的,不过是被逼的。后来还演出了好多次,包括和南审交响乐团,具体的时间地点也记不得了。和南大乐团的合作还有一次就是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那次是替代的竖琴声部,鲍罗丁《鞑靼舞曲》。

2007-12-5,第二次林泉音乐会,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梅西安节奏练习曲第一号“火之诗I”(Messiaen: Étude Rhythm no.1 Isle de Feu I),布列兹《记谱法》之1/2/4/5/7 (Boulez: Notations no.1,2,4,5,7),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跟我家的猫合作的)。

08年有一场流行音乐会和其他几件乐器给安意诗伴奏的《红豆》。

第一场古典音乐会因为跟南审乐团的演出冲突,没能参加,本来打算演出的曲目是萨蒂的《裸体歌舞》(Satie: Gymnopedies)。后来这个曲子去弹给教学评估的评委听去了。在星光管弦艺术团的晚上也弹过一次。那次还跟刘大姐合作了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春天”的第一乐章。

2008-12-11 依然是林泉的音乐会,梅西安诞辰100周年,特地弹了《鸟类目录》第三册第六首《短尾雀》(Messiaen: Catalogue d’oiseaux, Livre 3 VI L’Alouette Lulu)。和“小提琴少年”(社长写的)郑扬合作的帕特的《兄弟》(Arvo Pärt: Fratres),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第十首《基辅大门》。

2009-4-2 纪念门德尔松200周年弹了他的幻想曲“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op.15,考埃尔(Henry Cowell)的High Color,克莱斯勒改编的帕格尼尼《钟》(依然是和我家猫合作),拉亨曼《儿童钢琴组曲》第七首《影子之舞》(Lachenmann: Ein Kinderspiel, nr.7 Schattendanz),最后在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中拿长笛打了瓶酱油。

09年系里告别大三的晚会,和07级的陈卡诺四手联弹的自己改编的《电闪雷鸣波尔卡》。

接下来就到上次在仙林弹的自己的那首小奏鸣曲,最后就是昨天的音乐会:肖邦A大调前奏曲,卡塞拉《对比》“向肖邦致敬”(Casella: Deux Contrastes, op.31: I. Grazioso,“hommage à Chopin”),穆索尔斯基的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菲利普·格拉斯的Wichita Vortex Sutra。跟禾禾合作的肖邦《葬礼进行曲》和Vera Poppé的Song of Pan.

最近还在摇滚乐队“洋葱乐队”走穴,13号晚上的演出请大家再来捧场~

在音乐面前,语言是多余的。感谢所有合作过的伙伴,琴社的所有成员,以及外校甚至专业人士对我们活动的关注和关心。最近正在构思一部作品,准备题献给你们,这部作品我还打算拿去参加下半年我们学校的学生艺术创作大赛。 

孔子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孟子曰:孔子说的对。我也不否认孟子说的不可谓不对。新的一代必然会做的比我们更加精彩。虽然可能会弹错,会忘谱,会在上场前半分钟找不着乐谱甚至乐器,这种失误我们都曾有过,而且不止一次,但只要大家认真对待音乐,去欣赏,学习,感悟,传播,这样的音乐会总是精彩而有趣的。诸位加油,作为一名沙滩上的忠实听众,期待下一次!

PS1: 昨晚谁顺走了我的散装乐谱?要是对那曲子有兴趣,你就留着好了,没兴趣而且方便的话,就还给我吧,谢谢!

PS2: 滑立栋你还欠我个卡门,我记着了!

猫曰:还有蒙蒂的《查尔达什》,克莱斯勒《爱的欢歌》《阳光照耀塔库尔干》……